近日,中鐵六局組織開展了第四屆“十大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做為一名在基層奮斗了近30年的資深鐵路人,宣績鐵路項目經理聶海巖的家庭順利當選。
聶海巖說:“家是溫暖、是港灣,更是一種責任。”結婚20多年來,夫妻是有口皆碑的“楷模伉儷”。這是一個幸福的、奮斗的家庭。
丈夫舍小家建設工程
聶海巖是家庭的“頂梁柱”,更是一個個重點項目建設的“排頭兵”。他1972年出生,現任宣績高鐵指揮部指揮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身兼多項一級建造師職業資格,并擔任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鐵專家、山東省交通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務。
這位真性情的漢子,把青春和年華都奉獻給了他摯愛的祖國交通建設事業,始終舍小家顧大家,戰斗在建設一線。1997年參加深圳河改造工程,新婚蜜月剛過,聶海巖就到了工地。那年春節,妻子從沈陽到工地看望他時,懷胎已過7個月,再見時,卻已是兒子出生的第二天;1999年參加東深供水項目,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他把“家”搬到了位于大山深處的工地,彼時孩子不滿8個月;2001年在京九南復線項目,他任副指揮長、總經濟師,在工地一待就是兩年;2013年孩子參加中考時,正值廣珠鐵路項目清理概算攻堅階段,他沒能陪伴;2016年兒子高考,又值梅汕高鐵開工之初,他再次缺席……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不勝枚舉。
他帶領的隊伍連續7年獲中鐵六局先進集體,個人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特等獎1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妻子傾真情家庭和諧
妻子張秀英是堅固的“大后方”,更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她總說:“你忙你的,家里的事情交給我。”一片真情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家。
2003年初,為更好地照顧家庭,她從原單位辭職,放棄了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崗位,從沈陽跟隨聶海巖來到了珠海,后通過人才招聘進入珠海某設計院,并成為經濟造價方面的技術骨干;2008年,她再次隨愛人工作的調動,經招聘進入北京一個國企設計院工作。
因為工作需要,夫妻倆聚少離多,每年的春節她都要帶著孩子“南征北戰”,才能在工地闔家團圓。她經常開玩笑說:“走南闖北這么多年,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可都見識過了。”
近三十年來,老聶的足跡遍布廣東、海南、黑龍江、河南、安徽等地,參建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市政、水利等項目,她也經常利用專業知識,與丈夫一起探討建設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成為愛人事業上的“賢內助”。
其實,張秀英也是業務好手。現任某國企設計院高級經理、資深專家,有注冊造價工程師、注冊一級建造師、注冊咨詢(投資)工程師、交通部注冊監理工程師、招標師等證書,同時還擔任北京市評標專家庫評審專家。
孩子勤求學“海歸”報國
好家風讓這個家庭總是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聶海巖和張秀英教出了優秀的孩子聶子儒,孩子在高中期間導演并拍攝的多部微電影獲得北京市、區大賽一等獎,并作為新興青年導演受邀參加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后赴多倫多大學學習,多門學科獲“A+"成績,最終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并順利畢業。如今,聶子儒懷抱初心回到祖國工作,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一家人秉承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家里面的每樣東西都物盡其用,從不輕易丟棄,并始終保持著節水、節電、節約能源良好習慣,從自身做起,踐行綠色生活。
照顧好小家,也播灑著大愛。聶海巖曾是“希望工程”第一批志愿者,如今還在持續幫扶兩名貧困高中生。南方雪災、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張秀英在以單位和個人名義都進行了捐款捐物。兒子也加入“Blue藍氣球公益”,踐行“為愛聚能”。一家人都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