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d>
  • <table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able>
  • <noscript id="egig0"><source id="egig0"></source></noscript>
  • <table id="egig0"></table>
    中文EN
    ???
    當前位置:首頁?>?詳情頁

    “大國工匠”培育機制的實踐與探索

    中鐵工業黨委

    來源: 時間:2023年04月21日 瀏覽次數: 【字體: 打印
      中鐵工業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圍繞“提升能力、以用為本、高端引領、整體推動”主線,充分發揮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市場在高技能人才資源開發和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提升職業技能和素質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為根本,健全以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重點的工作機制。
    堅持高端引領 加快造就一支技能領軍人才隊伍
      一是突出抓好技能領軍人才遞進式培養工作。公司建立了“5+2+1”職業晉升體系,即職業技能等級在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五級的基礎上,設立特級技師、工匠技師兩個技能等級層次,同時開展高精尖工種的首席技師評聘。三年來,評審通過特級技師9人、工匠技師3人、首席技師1人,破除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二是突出抓好“金牌工人”建設工程。選樹一批能夠引領技藝革新和技能攻關的產業技能領軍人才,涌現出了以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電焊工王汝運,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電焊工張明、曲巖、王中美和盾構機操作工劉傲楊為代表的一批領軍型技能人才。公司近三年累計40余人次獲得國家及省級勞模、五一勞動獎章、技術能手、標兵等榮譽稱號。三是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堅持開展勞模工匠評選、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近5年共選樹省部級勞模28名,省部級工匠15名,共建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40個。建成技能大師工作室等3個省級、3個中國中鐵級、1地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累計培訓技能人才500余人次,先后參與并取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20余項,直接創造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
    堅持激勵引導 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公司持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發揮表彰激勵、職業競賽的引導作用。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獎勵制度。突出價值導向,出臺了專項激勵制度。其中,中華技能大獎獎勵6萬元、全國技術能手獎勵5萬元、大國工匠獎勵2萬元,三年累計發放獎勵200余萬元。先進典型在公司職代會期間現場表彰,典型引領作用顯著。二是健全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研究制定了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加大薪酬分配向高技能人才的傾斜力度。設立了高技能人員崗位津貼制度,分別給予工匠技師、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技師每月不低于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的津貼,三年累計發放技能人才津貼900萬余元,全部進入工資總額單列項。三是充分發揮競賽激勵作用。完善了以企業崗位練兵為基礎、以技能競賽為主體、內部競賽與外部競賽相銜接的技能競賽體系。積極參加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和世界技能大賽,對獲得優異成績的技能人才“重獎”,并按規定授予“技術標兵、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三年來,累計參加地市級及以上職業技能競賽2300人次,其中國際級競賽10人次,國家級、省部級競賽69人次,公司級競賽2200人次;新增榮獲國際級獎項8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競賽獎28項。
    堅持公平公正 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公司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逐步建立由企業、職業院校和勞動者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成立了職業技能等級考評認定工作領導小組和11個專業考評組,與職業院校合作編寫了電焊工、盾構機操作工等19個職業工種的培訓教材,合計超過437萬字,配套編纂了考試題庫,庫容達4萬余道。評審時嚴把質量關,確定了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工作業績為重點,綜合品德作為、職業操守、工作業績和工匠精神的各項評定標準,每年度評價通過率不低于40%。同時,注重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開發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平臺系統。三年來,公司完成了27個職業工種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認定共計1065人,其中評審通過特級技師9人、工匠技師3人、首席技師1人,公司高技能人才占比較成立之初提升了十個百分點。
    堅持以“用”為本 最大限度發揮高技能人才作用
      公司聚焦人才使用環節,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服務保障。一是探索完善高技能人才發揮作用的制度保障。破除用人觀念上的各種束縛,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解決技術難題、推動科技創新、培養后備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公司承攬的大型鋼結構橋梁焊接試驗完全由電焊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實現了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和職稱貫通,對具有絕招絕技絕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綠色通道,獲得中華技能大獎,或擔任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可直接認定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二是規范高技能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結合企業需要和個人發展,合理調整高技能人才工作崗位,具備管理潛質的轉崗到基層生產管理工作,對愛鉆研的專家型技能人才,引導其堅定職業信心,在本職崗位上練本領,提技藝,以領軍型人才為目標,縱深培養。
    堅持培訓賦能 加速高技能人才成長成才
      構建了公司、所屬企業、所屬企業成員單位三級培訓體系,分級負責,分工合作。一是加大培訓資源投入。立足企業實際需要,堅持以提升人才技藝水平為目標,精準施策,積極開展崗位安全培訓、技能人才鑒定培訓、高技能人才任期內技能提升培訓、“四新”技術推廣培訓等各類培訓,三年合計培訓超過1.4萬人次。二是堅持以賽促訓。公司層面連續舉辦了四屆職業技能競賽,在電焊工、盾構機操作工、鉗工等競賽中涌現了一批優秀高技能人才;在所屬企業層面,實現了競賽組織常態化。公司整體每年開展競賽不少于10個工種,比學趕超的氛圍日益濃厚。三是大力開發培訓資源。公司圍繞高精尖工種,從操作難點要點、常見問題處理等維度,組織高技能人才開發道岔鉗工、電工、盾構機械操作工等操作教學微視頻,完成7個工種125集拍攝及評審工作,通過線上數字化培訓平臺實現各公司學習資源互補,擴大技能人員受眾面和擴寬他們的學習途徑,提高整體技能人才崗位素質。
    堅持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系統職業院校資源
      深入貫徹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把加快職業院校轉型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起來,深化多領域合作。公司已與8所系統內的職業院校建立了企校雙師職業培養機制,通過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促進技能人才知識更新與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產業優化升級要求的相適應,提升了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產教融合”的模式,大力開展崗前培訓、轉崗培訓和高技能人才經驗交流,經常性地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不斷將外部先進知識引進來,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大力實施人才聯合培養戰略,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訓基地,推行“訂單式”定向培養,實現從招生、培養、實訓到就業的全方位合作,使技能人才畢業即能上崗、上崗即能勝任,實現了培養關口前移、培養周期縮短、培養成本降低。2022年,校企合作培養近500人次。建立了優秀勞務人員轉錄機制,以優化結構、擇優錄用為導向,針對高精尖工種,開展高標準、嚴要求的勞務人員招錄工作,累計補充高精尖工種高技能人才近150人,有效優化了技能人才隊伍結構。
  • <td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d>
  • <table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able>
  • <noscript id="egig0"><source id="egig0"></source></noscript>
  • <table id="egig0"></table>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