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前后,萬物復蘇,人在屋里悶了一個冬天了,喜歡到戶外踏青,呼吸新鮮。戶外此刻正冒出各種各樣的野菜,經過簡單采集收拾,就是一頓美味佳肴。
湖南的桂東縣,地處羅霄山脈,我在此地上東村從事脫貧攻堅工作有兩年。春天的上東村,山坡上有一種野菜形似薄荷,當地人叫苦菜,村民們經常上山找苦菜掐頭截莖回來,我對這種菜很難忘。苦菜湯是一道家常菜,干苦菜泡開,水開淋入雞蛋液便可,微苦但很香。我曾學著上山去采,可退休的何老師看了我滿滿的一框,竟有一半都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找那種葉片呈對稱形的,我捯飭了半天終于收獲滿滿。
洗凈之后過開水,擠干水分,熱油煸炒,味道好極,一點都不苦。剩余的苦菜我打算蒸包子,在視頻里老媽的指導下,我將苦菜切碎,伴點粉條碎,調入各種料,和了一小盆面靜置了一晚。第二天揉面搟皮,裹陷包褶,由于掌握不住力度,包子有大有小。待到上班時間,村干部陸續到來,包子也已蒸熟。每人吃了一個,我和村長吃了兩個,實在吃不動了。聽說當地是從來不把苦菜做成包子吃的,但我這苦菜包子卻獲得一致好評,也算是“南北中和”了。
還有種野菜叫蕨菜,剛長出來的時候和蒜薹粗細相當,頭部蜷縮成一個圈狀。我和村干部下鄉途中,經常順手去采。采蕨菜要掐著根部以上部位,聽到“啪”的一聲清響,斷口處滲出一滴清水,這種吃起來才正合適。倘若沒有聲響,則說明已長得太老,可棄之不顧。新鮮蕨菜帶回來洗凈焯水切段,配辣椒蒜末大伙爆炒,味道清脆爽口。
桂東山上多毛竹,竹筍分冬筍、春筍。冬筍在年前挖,村民們男女老少齊上陣,順著毛竹根部脈絡,刨開表面覆土,便隱約看見筍頭,斬斷根部拾起。這是上等食材,好吃且能賣個好價錢,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經驗豐富,知道冬筍習性,經常滿載而歸。來年春天,筍頭從土里冒出,是為春筍。味道比冬筍卻差得多,當地人喜歡將其切片烘干制成筍干。這樣的筍制品在桂東是一個特色產業。
后來我輾轉到湖北宣恩的兩河口從事鄉村振興工作,這里地處武陵山脈,有一種很難得的野菜叫“天大蒜”。它外形奇特,根部宛如蔥白或蒜白,葉子自然卷成傘狀倒錐形。土家人餐桌上少不了一個鍋,底下燃火,鍋中食材咕咕作響。待菜品吃完,“天大蒜”洗凈放入,只幾秒鐘便可撈起。“天大蒜”根部稍微有一絲蒜香,葉片則滑嫩鮮香,久久難忘。這種野菜不常見,需要到大山深處去找,有經驗的人都做了標記,盲目去找很難有收獲。每采到“天大蒜”,當地土家人便約三五好友一起聚餐享用。
老家河南的農村里,此時野菜主要是薺菜、茵陳、苗條菜之類。苗條菜綠油油的,采來拌上面粉,上籠去蒸,調好蒜泥香油等佐料,吃起來又光又滑。小時候上學回來,經常挎著籃子和小伙伴們滿地去尋。這幾年春天回老家,看到有些田里掛著“野菜園”的牌子,里邊大面積種著薺菜、苗條菜之類,挖多少過稱付錢。野菜,這東西本來要尋才有意思,這么一大片放在面前,反倒失去了“尋”的意義。汪曾祺說過,過去吃野菜是為了度荒,現在倒是為了嘗鮮,頗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