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d>
  • <table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able>
  • <noscript id="egig0"><source id="egig0"></source></noscript>
  • <table id="egig0"></table>
    中文EN
    ???
    當前位置:首頁?>?詳情頁

    在橋史館溫故

    來源: 時間:2023年03月28日 瀏覽次數: 【字體: 打印
    王幫琴  中鐵大橋局四公司
      去年的一個秋天清晨,我剛到公司企業文化部辦公室坐定,便接到與我長期保持聯系的86歲退休老職工王方大老人打來的電話。老人說,孩子的舅佬爺來南京探親,是否能帶他來橋史館轉轉。因公司橋史館是由企業文化部負責管理,我便一口應承下來。
      距南京長江大橋北堡幾百米遠的公司,因建設南京長江大橋而成立。在公司內部有一個特別展館,20世紀60年代存放槍支彈藥庫的兩層小紅樓被改建成為橋史館,并于2018年9月30日在大橋鐵路橋通車5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橋史館占地面積雖然只有百余平方米,但里面存放的各種老物件卻幾乎都是由當年修建大橋的老工人自發捐贈,王方大就是其一,他將1960年、1962年獲得的兩份獎狀捐給了橋史館。
      幾年來,公司橋史館在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來參觀的人很多,記得有一位老領導對我說,你們橋史館最珍貴的捐贈品是什么,知道嗎?在二樓生活館內,老領導目光投向王方大老人的獎狀,獎狀模板極具時代特色,獎狀上的每一個字都是手寫的,“獨一無二,最有價值。”
      1959年9月14日,王方大22歲風華正茂的年紀,從北京南口鐵路工程學校橋隧專業畢業后,成為參建南京長江大橋的第一批建設者,從工程隊實習生成長為技術員、分隊技術主管。當時,經過不斷實踐,大橋基礎采用了“沉井加管柱”施工方案,王方大先后參加了長31.7米預應力梁和直徑3米、長7.5米、壁厚14厘米大型預應力管柱的試驗、試制、制造生產,“我那會在修配廠上班,負責質量驗收、進度跟蹤,修配廠當時有鉚工車間、車工車間……后來這些工種隨著橋梁技術發展也都消失了”,王方大和同伴們一起每天三班倒,嚴格遵守執行三檢制度和質量審查體系,大橋曾創造了萬米不斷樁的施工記錄,最深單樁入土達46米,成為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
      “修建南京長江大橋的能工巧匠實在是太多了,我真的很普通,不要過多渲染我。”歲月年輪飛速向前,從熱血沸騰的艱苦歲月,到滿頭銀發的新時代,王方大親歷了中國橋梁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像他這樣的建設者,我們親切地稱為公司的“橋一代”。想起那段激情歲月,老人仍然忘不了自己曾寫過的一首詩:大橋工人真自豪,走南闖北修大橋。風餐露宿做貢獻,戰天斗地獻辛勞。
      企業文化部這幾年因工作需要,我多次聯系王老參加關于南京長江大橋的宣傳活動,老人每次都毫不猶豫答應。從2016年應邀參加南京長江大橋修復封橋儀式,到2018年參加大橋通車儀式,再到2019年1月應邀赴北京參加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2018年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大會……
      凡外出參加活動,王老身邊總會帶上沉沉的手拎袋,袋中《中國鐵路橋梁史》和《南京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技術總結三本書,頗重,老人視它們為自己的傳家寶,凡有活動便帶上,又不讓我幫忙,總是自己拎著,哪怕是多次到橋史館來為青少年講述建橋往事,他也會帶著這幾本書,談得最多的,就是南京長江大橋。
      那天,兩位老人仔細看過橋史館的老物件,又在獎狀前停留,舅佬爺說“咦,這不是你的名字嘛!”王方大笑笑,仿佛看的是別人的獎狀,說的是別人的奮斗。從橋史館出來,我帶著他們倆繞公司大樓轉了一圈,王老向孩子舅佬爺回憶公司剛成立時的平房模樣,感慨時代的迅速發展、生活的今非昔比。
      不過半個多小時,兩位老人便要回去,怕待久了影響大家上班。秋季仍然濃綠的梧桐樹下,老人推著锃亮的“二六”自行車,目光矍鑠。目送他們離開,返回橋史館,我站在兩張獎狀前,忽然有種說不出來的高興,也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
  • <td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d>
  • <table id="egig0"><option id="egig0"></option></table>
  • <noscript id="egig0"><source id="egig0"></source></noscript>
  • <table id="egig0"></table>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