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什么?從古至今,橋都是人類改善交通的重要工程。它跨過江河,越過山谷,連接江河兩岸,連通溝壑山峰。從橋的主要功能來說,橋是滿足人類出行需求、跨越天塹或人工障礙物,使通行便捷的建筑物。
橋是路的延伸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經常遭遇山川湖澤的阻隔。路至幽谷、路至江河,在臨淵嗟吁、望洋興嘆之際,人們不禁期冀著能如神筆馬良般勾畫出一條飛越天塹之路。利用倒伏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澗中突出的石塊,以及岸邊生長的藤蔓等,人們跨越溝壑,連通兩岸。這些因陋就簡的天然結構便是初始形態的橋。橋,幫助人們跨越障礙,將中斷的道路往前延伸,為人們帶來便利。橋,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形態的“路”,它是路的延伸。
1956年6月,一代偉人毛澤東暢游長江后,寫下了氣勢恢宏的著名詞作《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詞中的“一橋”指的就是1957年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自大橋建成之日起,武漢三鎮——武昌、漢陽、漢口即連為一體,長江天塹上架起了暢通無阻的寬闊大路。
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使被大海阻斷的道路自陸地向大海伸展,如長虹臥波,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工程路線起自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門口岸人工島,止于珠海洪灣,總長約55公里。這項“世紀工程”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駕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由以往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小時左右。
橋是景觀地標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的這兩句詩,巧妙地將“橋上觀景”與“觀橋”融為一體。橋上可觀景,而橋本身亦是景。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鄉土文化各具特色。橋梁的設計因時因地而具有其獨特的建筑形式、裝飾、色彩等,與特定的周邊環境相適應,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交融,產生了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橋梁景觀。一座橋梁往往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給人們帶來別樣的精神享受和體驗。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又名“云天渡”,是一座景觀橋梁,可供景區行人通行、游覽、蹦極、溜索、進行T臺表演等。它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大峽谷景區栗樹埡和吳王坡區域內,主跨430米,一跨跨過峽谷,橋面長375米、寬6米,橋面距谷底約300米。它是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峽谷玻璃橋,曾創下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首次使用新型復合材料建造橋梁等多項世界紀錄。2018年,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在第35屆國際橋梁大會上斬獲阿瑟·海登獎,成為湖南第一個獲得國際最高獎項的橋梁工程項目。這座全透明玻璃橋在云霧之間宛如千尺白綾,若隱若現,與張家界美麗的山水組合在一起,美輪美奐;行走于橋上,有如云端漫步,令人震撼。
橋不僅是一道景觀,還往往成為一個地區最突出的地標。一座橋就代表著一個地區,是這個地區的象征,譬如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之于張家界,倫敦塔橋之于倫敦,金門大橋之于舊金山。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建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有“倫敦正門”之稱。該橋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巖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3.455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王冠。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國舊金山市的地標建筑,建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金門海峽之上,是世界著名的橋梁之一,也是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橋長1900多米,歷時4年多、利用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由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施特勞斯(Joseph Strauss)設計。
橋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說過,橋是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創造。橋梁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更是歷史和文化意象的符號。有一些橋梁,正是因為化成了一種文化符號而為人們所熟知。
“趙州橋來,什么人修?玉石欄桿,什么人留?”這首膾炙人口的河北民歌,看似在緬懷建橋人,實則在抒發趙州橋給當地人民帶來的自豪感。
趙州橋位于河北趙縣,單孔跨越37米寬的洨河,由匠師李春始建于隋朝,后由宋哲宗賜名安濟橋。趙州橋歷經多次修繕至今仍堪使用,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趙州橋是世界首座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外形輪廓美觀,建造工藝獨特,雕刻風格新穎、豪放,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該橋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列為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斷橋殘雪”作為西湖十景之一,是眾多游客的向往之地。西湖斷橋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斷橋最早叫段家橋,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現在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后又經修繕的。橋的東北方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斷橋之所以名滿中外,是因為浪漫而美麗的民間經典神話故事《白蛇傳》據傳就發生在此橋之上:白娘子與許仙在此雨中相逢,因借傘而結下情緣,歷經波折后又在此重逢。
楓橋,因為一首傳誦至今的著名詩作而美名遠播。很多人沒有見過楓橋,卻知曉楓橋之名。楓橋,舊稱封橋,位于蘇州楓橋古鎮、京杭運河之側。楓橋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長39.6米,寬5.2米,跨度11.5米。相傳始建于唐代,據推斷,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現存的楓橋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的。與楓橋毗鄰的是寒山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原為“楓橋寺”,因唐時名僧寒山在此任過住持,遂易名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的石碑上還刻有寒山的詩。令楓橋揚名四海的是唐朝詩人張繼的著名詩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說,詩人張繼趕考落第,郁郁回鄉,途經楓橋,揮毫而就。詩中把旅途中的愁緒與周圍幽美的深秋景色形象、細膩地描繪了出來。落月、滿天霜、江楓、漁火、烏啼、鐘聲,有明有暗,有靜有動,有音有畫。短短的28個字,寫出了悠遠曠達、逼真深刻的意境。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也使楓橋名聲大振,聞名中外。
南京長江大橋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作為我國在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在1981年被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施政決策(后被稱為“三面紅旗”),試圖通過“三面紅旗”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快馬加鞭地推動國家的經濟建設。這一年,中共中央正式決定修建南京長江大橋。由于當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在這種情況下,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們克服種種困難,自力更生,完成了大橋的建設。南京長江大橋于1960年1月動工,1968年9月公路橋建成,12月鐵路橋建成。它的建成,開創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作為這一時期偉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南京長江大橋的橋頭堡制高點上樹有“三面紅旗”的雕塑。時至今日,這些雕塑依然矗立在巍峨雄壯的南京長江大橋上,在日夜奔流不息的長江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共和國歷史上的那段歲月,恰似早已和南京長江大橋完美融合,化成一篇令人難忘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