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肯尼亞Baricho項目駐地的后院,紅土路上面布滿了細小的沙石,隔板圍起來的院墻邊,零零散散的佇立著幾棵茂盛的香蕉樹,遮蔽著這處不起眼的角落。中鐵十局非洲公司項目建設者開辟出的一大片菜地,就坐落在它的旁邊。
菜地里的品種可真不少,有茄子、黃瓜、辣椒、芹菜、韭菜等蔬菜。微風徐徐,送來清爽的蔬果芬芳,生活區儼然煥發了盎然生機。這塊菜園子被項目員工稱為“幸福之家”。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肯尼亞爆發以來,Baricho項目遭遇了“吃菜難”。疫情暴發前,每周三內羅畢的中國超市會給項目部定時運送瓜果蔬菜,如果超市送的不夠吃,還可以去駐地周圍采買;疫情暴發后,內羅畢蔬菜運輸難度增加,果瓜蔬菜補給供應不及時,采購當地蔬菜又面臨著和當地人近距離接觸的防疫風險。大家伙一星期才能吃上一頓青菜,長期得不到維生素補充,很多員工開始出現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等癥狀。于是,Baricho項目部決定自力更生種菜。馬林迪的土壤是黏性沙土地,板結在一起像硬石板,一鎬頭下去就是一個白點。大家采取螞蟻啃硬骨頭的戰術,用鐵鍬等工具一點一點地挖。
一開始,大家覺得這能有什么困難,可真的把鋤頭拎在手里,頭頂著毒辣辣的日頭,不幾下就渾身出汗、腰酸背疼。一天忙活下來,一雙手紛紛掛了彩,磨出了血水泡。項目部80后和90后的青年員工居多,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式地耕種很少親身經歷過,翻耕土地經驗不足。大家開玩笑地說,在國內沒體驗到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結果在非洲大地上嘗了個遍。為了吃上新鮮蔬菜,手上的泡磨了一個又一個,疼得嘴上吸著涼氣,也要將蔬菜種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土地終于翻耕好了,可面對一堆菜種子大家又面面相覷犯了難。該怎么種呢?說干就干吧!大家分頭行動,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視頻連線咨詢家中父母、發動周圍親戚,項目上一時間因為種菜笑話不斷,網絡的那端也跟著樂呵。為了能吃上新鮮的蔬菜,大家都鉚足了勁向前沖,笨手笨腳地將種子埋入土里,然后每日定時澆水施肥,像呵護小寶寶一樣小心翼翼,期待它們可以破土而出。才幾天,剛剛播撒的菜籽都長出芽了,茄子開花了,不多久長出了瑩瑩的嫩果,芹菜不知不覺地多了幾片葉子,就連韭菜也噌噌地生長著,種了幾天沒動靜的黃瓜,居然奇跡般地抽出了新芽,辣椒也不甘寂寞地破了土,露出了小小腦袋,僅僅幾天,竟然長了有一指高……這一切是多么讓人欣喜與激動啊!
雨季來了。植物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拼命吸吮著赤道地區充沛的雨水和陽光,瘋狂生長。可這里的草異常繁茂,除草又成了一項大工程。
旱季到了,在陽光直射下,室外溫度可達50攝氏度。土地貧瘠缺肥,加上旱季毒辣的太陽“烤”曬,種的菜總是“未老先衰”。有時,大家會把自己的飲用水省下來給菜苗灌溉。
趙瑞昊是這片后花園建設的主要負責人,他和這片貧瘠的土地杠上了,頗有種“不成功不回頭”的架勢。怎么澆水施肥,怎么應對非洲炎熱的環境,哪種蔬菜能在這里快速生長,尤其是在給蔬菜澆水的時間把控上,他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已經總結出獨有的一套經驗來。例如:蔬菜澆水不能在中午光照最強的時候,如果那時候澆水反而會讓蔬菜干枯脫水,最終死亡,每日澆水最合適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
當第一茬芹菜收獲的時候,整個項目沸騰了。小小菜地有乾坤,雖然不大,產量也不是很高,但通過辛勤勞動,大家終于在異國他鄉吃上了新鮮可口的家鄉菜。
為了讓“菜園子”升級為“后花園”,大家集思廣益制作模板,利用散落在料倉周圍的余料制作混凝土預制板,邀請分包隊伍的師傅們一起行動,指導著大家如何掛線、整平、勾縫和鋪設,終于鋪就了一條美觀整齊的石板路。師傅們還做了石桌、加工了木凳、建造了小涼亭,一系列化腐朽為神奇的操作驚呆了眾人,我們的“幸福之家”變得更美了。就這樣,在肯尼亞我們有了自己的菜園子,有了自己的涼亭、魚池。
這里,也逐漸有了家的模樣。 (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