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工人”是中鐵二局內部對一部分職工的俗稱。按照慣例,通常把成渝、寶成時期,即20世紀50年代參加鐵路工作的稱為“一老工人”;1964年至1966年參加鐵路工作的稱為“二老工人”;1971年至1972年參加鐵路工作的叫“三老工人”;1977年以后的為“四老工人”。20世紀80年代往后就不再排了。中鐵二局發展的過程中,尤其在1964年到1994年的30年間,職工隊伍的主體是“二老工人”。這30年中鐵二局修建的鐵路、取得的成績、刷新的記錄、創造的奇跡,主要靠“二老工人”。
“二老工人”當時中鐵二局擁有十萬之眾。清一色二十歲左右的小伙子,血氣方剛,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絕大多數來自四川和貴州農村。舊社會出生,新中國長大;四海為家,南征北戰;含辛茹苦,拚搏奉獻,是“二老工人”的共同特點。
1964年毛主席和黨中央做出了“加快三線建設的決定”,并決定修建川黔、貴昆、成昆等鐵路。為適應這一艱巨任務的需要,鐵道部從北京鐵路局等22家鐵路單位,成建制調撥給中鐵二局數萬名職工。同時又批準大批量招收筑路工人。四川、貴州等省比照征兵條件,紛紛把最優秀的青年,送到鐵路。其中在四川省的綿陽、德陽、南充、宜賓、內江、樂山、重慶、永川、涪陵、萬縣等地市前后11批,共招收87000余人;在貴州省招收18100余人;在遼寧、浙江等省招收技工數千人。1964年至1966年,中鐵二局先后招收工人109164人。這是中鐵二局自1950年建局以來第二次大批量地招收工人,規模宏大的“二老工人”隊伍,便這樣形成了。
搶建西南三線(川黔、貴昆、成昆)鐵路,為當務之急。按照中央“先取川黔、次取貴昆,再決戰成昆”的統一部署,西南三線鐵路建設大會戰有序展開。一部分“二老工人”立即投入川黔鐵路的最后決戰之中。在當年紅軍血戰過的婁山關口、烏江天塹,掀起了熱火朝天的鐵路建設高潮。川黔鐵路(當時的四川重慶至貴州貴陽)全長423.6公里,1956年4月開工建設,1965年7月8日全線通車,西南鐵路會戰首戰告捷。與此同時,一部分“二老工人”和鐵道兵及廣大民工一道,奮戰在高山深谷,峭壁危崖,地形險峻的烏蒙山區,拚搏在氣象無常,溶洞密布,地質不良的云貴高原。全長639公里的貴昆鐵路,把貴州貴陽與云南昆明一線相連,是西南三省連接東南亞的唯一通道。1958年8月開工,于1966年3月建成。
1964年,毛主席發出“成昆線要快修”的戰斗號令。相繼完成川黔、貴昆鐵路建設的“二老工人”紛紛轉戰,晝夜兼程,開赴成昆。剎那間,千里成昆,大軍云集,車鳴馬嘶,一片沸騰。“二老工人”以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的英雄氣概,除每天工作八小時,還爭先恐后地加班加點加油干,一定要搶在戰爭爆發的前面。在大渡河邊、牛日河畔;在懸崖絕壁、大小涼山;在偉大領袖最關心的地方,以“二老工人”為主體的全局參建職工,擺開了成昆鐵路建設戰場。
按照分工,成昆鐵路以西昌為界,中鐵二局負責北段的成都至西昌,鐵道兵負責南段的昆明至西昌。兩邊分別施工,相向推進,會師西昌。凡是中鐵二局負責的管段,不論長短隧道,大小橋梁,挖土填方,邊坡擋墻,路基道磕,采石砂場,還是炊事食宿,物資材料,機械駕駛,汽車運輸,電力通訊,醫療防疫,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都是以“二老工人”為主體,大顯身手,挑起大梁。在成昆鐵路這座大熔爐里,初出茅廬的“二老工人”迅速成長、淬火成鋼,先后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模范和英雄人物,成長起了數以萬計的各級干部和管理人員。1965年被中鐵二局命名為“十員闖將”之一的吳承清,就是“二老工人”的杰出代表。當年被譽為“關不住的小老虎”稱號,后來成為全國四屆人大常委、二局政治部副主任、貴州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鐵五局工會主席。何明新從一名普通的“二老工人”,逐步成長為段教導員、二局團委書記、指揮長、副局長、鐵道部渝懷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二老工人”中,后來擔任處級干部的比比皆是,科級及以下職務的更是多不勝數。
1970年6月29日,經過二局職工和鐵道兵的艱苦奮戰,成昆鐵路在兩河口車站勝利接軌。7月1日盛大的通車典禮在西昌舉行,中央慰問團親臨現場,帶來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以成昆鐵路通車為標志,三線鐵路建設勝利完成。大三線建設開始進入新的階段。
硝煙還未散盡,汗跡還未擦干。黨中央又做出了在湖南、貴州和廣西三省區開展湘黔、枝柳鐵路建設大會戰的決定。披著大小涼山的晨霧,沾著大渡河牛日河的浪花,“二老工人”又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湘黔鐵路建設的新戰場。湖南境內,二局投入4個工程處,4個專業處的一部分,共計43600余人;貴州境內,二局投入9個工程處,4個專業處的大部分,3個汽車大隊及1個直屬汽車連,2個材料廠、1個機械廠、2個醫院,共計8萬多人。兩省配合施工民兵93萬余人。1971年二局完成湖南境內的隧道、橋梁、土石方等工程任務,11月實現通車到懷化,1972年5月15日鋪軌出省界。貴州境內,中鐵二局將控制工期的13座長隧道、5座深水橋和45個10萬立方米以上的土石方工點列為重點,集中精兵強將率先突破。再橫掃其他工程,勢如破竹,不可阻擋。1972年5月15日,湖南貴州的雙向輔軌機,會合于貴州翁塘火車站,湘黔鐵路勝利通車。
枝柳鐵路卻因種種原因,原定的工期一再拖延。1972年5月以后,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二局揮師枝柳,一下子投入9個工程處75000余人,施工高潮即刻掀起。1978年12月1日,枝柳鐵路在湖南懷化接軌通車。值此,湘黔、枝柳鐵路建設圓滿完成。接下來,獲得魯班金獎的衡廣復線連源段整體創優工程、廣深準高速鐵路石龍特大橋、深圳雅園立交橋、廣東浮發玻璃廠,以及南防、廣梅油、候月、寶中、廣深、京九、橫南、南昆等鐵路一浪高一浪的建設高潮,一個接一個的豐碩成果,“二老工人”的主力軍作用都得到了繼續發揮和充分展示。
與此同時,中鐵二局職工隊伍也悄然地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國家戰略和鐵路建設的需要,中鐵二局一些隊伍被成建制調走:1970年十一處調鐵一局,1973年七處調鐵三局,1976年四處調電化局,1978年十二處調隧道局,1981年三處調南昌局;同時陸續有近萬名職工整體調往濟南、太原、沈陽、武漢、鄭州、北京、西安局和建廠局等;先后移交成都、廣州局等落段人員14101名。1978年12月鐵道部決定,中鐵二局一分為二,分建成中鐵二局和中鐵五局。機構的不斷調整,隊伍的不斷重組,原來相對集中的“二老工人”,已經從中鐵二局分散開來,灑遍全國各地,開花四面八方。隨著“三老工人”“四老工人”骨干作用的日益發揮,及后來改招工為招生政策的貫徹實施,職工隊伍內部各種新生力量茁壯成長。“二老工人”年齡不斷增大,人數不斷減少,特別是1995年9754名“二老工人”提前退休以后,中鐵二局以“二老工人”為主體的時代宣告結束。
“二老工人”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他們中的大多說又回到農村找對象,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土生土長的家鄉。從工地出發,搭汽車,乘火車,再搭汽車,有的甚至還要走上幾十里山路,才能見到農村家里的媳婦。最早的時候,每年規定的探親假僅7天。后來,探親假延長為12天,情況略有好轉。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只要每月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工地附近的郵政所就會格外忙碌。“二老工人”會紛紛把工資按時寄回家去,以供養老育小。對自己,大多數“二老工人”則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的日子,食堂有五分,就不要吃一角。寧肯虧待自己,也要把錢省下來寄給婆娘娃兒,這就是“二老工人”。修鐵路,四處奔波,風里雨里,再苦再累,“二老工人”從不懼怕。唯有心中的家,和家里的父母老婆孩子,才是他們唯一的牽掛。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為中國鐵路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二老工人”。后來,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幫助下,絕大多數“二老工人”退休以后,家庭欣欣向榮,尤其在成都或四川的中小城市安家的,子女學業有成,就業如愿,其樂融融。幸福穩定的“二老工人”家庭,促進了企業、社會、國家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