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甚至付出生命。傳承,是對他們最好的緬懷;緬懷,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一百年前,王盡美到山海關開展工人運動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但卻與中鐵山橋這家成立于1894年的老企業結下不解之緣,注入賡續至今的紅色基因,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足跡。期間,山海關秦皇島地區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第一個黨小組在這里建立,震撼全國的京奉鐵路第一次工人大罷工也在這里形成。
王盡美,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莒縣、日照三縣交界處的北杏村(今屬諸城市枳溝鎮),父親是佃農。王盡美是個遺腹子,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在他出生前4個月父親就已去世,家境困苦。王盡美自幼聰穎好學,靠兩次到地主家當陪讀才得以讀書,后于枳溝鎮高小畢業,在家務農兩年。農暇刻苦自學,酷愛進步書刊,關心國家大事,較早萌發了民主主義思想與救國救民的志向。
1918年4月,王盡美辭別祖母、母親和結婚不久的妻子,赴濟南求學,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他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后,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任主編。《勵新》半月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登載了許多有關社會改造的文章,抨擊時弊,啟發青年覺悟。1921年春,他與鄧恩銘等發起創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他們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更加堅定了他為實現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獻身革命的信心與決心,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王盡美,并賦詩一首《肇在造化——贈友人》:“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
黨的一大后,在中共中央代表指導下,王盡美在山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山東區支部,任書記。1922年1月,他和鄧恩銘、高君宇等人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6月,為適應工人運動發展需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建立,王盡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會后,他同鄧中夏、毛澤東等人共同起草《勞動法大綱》,成為這一時期黨指導工人運動的綱領。按照黨的指示,他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積極領導開展工人運動。
1922年8月下旬,王盡美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的身份來山海關指導工人運動,先后住在鐵工廠工人魯懋堂和李耀東家中。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化名劉瑞俊,入鐵工廠當了一名徒工。白天參加勞動,和工人打成一片;晚上,就在工友俱樂部開辦的工人夜校,以上文化課為名,向工人們宣講革命道理,通俗地解釋馬克思列寧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情況,號召工人們破除狹隘的幫派成見。
山海關扼京奉鐵路的咽喉,是北方鐵路工人聚集的重要地區。鐵工廠1000多名工人受著廠方和封建寡頭的重重壓迫剝削,在國內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影響下,反抗情緒空前高漲。王盡美因勢利導,促使秦皇島地區工人運動,首先在山海關鐵工廠興起。1922年8月底,王盡美等領導工人把斗爭矛頭對準了在廠內營私舞弊的封建把頭,進而又轉向維護工人權利和改善福利待遇的斗爭。同年9月,他和楊寶昆在鐵工廠工人中開始發展黨員,并建立了秘密的黨小組,王盡美代表中共北方區黨委直接領導這個黨小組的工作。他和俱樂部成員還在工人中普遍建立了“十人團”(10個人組成的團體),設專人負責;在各工作房(車間)設一名干事,負責各“十人團”,俱樂部設總干事,并組織了工人糾察隊。鐵工廠工人組織經過整頓,力量得到了加強。同時,工友俱樂部兩次召開露天大會進行動員,并組織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1922年10月4日,在王盡美的領導下,山海關鐵工廠全體工人舉行了大罷工。在罷工中,為了求得全國各工團及各界人士的援助,宣告罷工真相,揭露京奉路局軟硬兼施、企圖收買利誘工人復工的欺騙行為,王盡美于10月6日為工友俱樂部起草了《山海關工人宣告罷工真相》一文,提出了“不罷工也要凍死、餓死、被壓迫死。如其受辱死,不若奮斗死”的響亮口號,表達了工人們誓死堅持斗爭的決心。《宣言》除在山海關城內散發外,還發往全國各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報紙都登載了山海關鐵路工人罷工的消息,喚起了各界對這次罷工的同情和支持。長辛店、江岸、唐山等地的工人組織紛紛來人來電來信表示支援。為盡快達到罷工目的,他同俱樂部成員一起于10月9日采取了更堅決果斷的斗爭——臥軌截車,把罷工推向高潮。在勢不可擋的罷工斗爭壓力下,京奉路局在10月12日被迫答應了工人的要求,堅持9天的大罷工終于取得了勝利。這次罷工樹起了京奉鐵路也是秦皇島地區工人斗爭的第一面勝利的旗幟,而王盡美則在這場斗爭中表現出了卓越的領導和組織才能。
之后,他又去秦皇島、唐山等地指導發動了秦皇島港碼頭工人大罷工和開灤五礦總同盟大罷工。1923年1月,京奉路總工會成立,王盡美以山海關鐵工廠工人代表身份擔任總工會秘書,在山海關工友俱樂部基礎上,又組織籌建了“京奉路總工會山海關分會”,并和楊寶昆一起發展了一批工人骨干入黨,使鐵工廠秘密黨小組黨員達15名。正當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京漢路發生“二七”慘案,山海關也被白色恐怖所籠罩。1923年2月,臨榆縣警察署將王盡美等三人抓至縣街,消息傳出,工人們義憤填膺,秘密黨小組集合400多名工人,手持棍棒、鍬鎬涌到了縣街門口,在工人們的強烈要求下,縣衙只好當場放人。1923年2月下旬,王盡美在工人們的掩護下,離開山海關返回北京。1923年3月,王盡美重返山東工作,任中共山東省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923年10月,他執行中共“三大”決議,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并出席國民黨“一大”。此后,他又以孫中山的特派員身份,公開進行革命活動,為擴大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1925年1月,王盡美帶病到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8月19日,王盡美在青島病逝,年僅27歲。
為了秉承紅色基因,不忘奮斗傳統,中鐵山橋在1994年建廠100周年之際,在企業內部的紅橋文化廣場上樹立起王盡美同志一座2.7米高的漢白玉雕像供后人緬懷追思,這位革命先烈也成為中國中鐵的重要企業文化教育基地。 爻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