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境內,有一處川藏北線的天險瓶頸——雀兒山,它緊鄰川藏邊界,藏語叫“絨麥俄扎”,意為“山鷹飛不過的山峰”。這里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長達8個月被積雪覆蓋,山高路遠、高寒缺氧,被稱為“川藏第一險”。“風吹石頭跑,四季不長草,一步三喘氣,夏天穿棉襖”便是雀兒山的真實寫照。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18軍進軍西藏,完成祖國統一的歷史使命,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11萬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人民以高度的革命熱情和頑強的戰斗意志,用鐵錘、鋼釬、鐵鍬和鎬頭,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在4年多的時間里,數以千計的干部、戰士和工人英勇捐軀,打通了川藏公路北線——國道317線,雀兒山公路是國道317線在四川境內海拔最高的一段。
那時,所有過往車輛都必須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的、埡口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長期以來,雀兒山是這條生命線的“瓶頸”,按照正常車速,翻越需要兩個小時。修建一條貫穿雀兒山的隧道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解,它將徹底消除長久以來的交通“瓶頸”,為德格等貧困縣打通經濟大動脈,成為了藏區人民的百年夢想。有著共同夢想的,還有中鐵一局員工、西北硬漢——王劉勛。
2012年6月,王劉勛帶領20多名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青年來到海拔4300米的雀兒山隧道安營扎寨。這里海拔高,年平均氣溫零下18度,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高寒缺氧、環境惡劣、路途遙遠、物資匱乏,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55%。想要順利施工,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供氧。因為氧氣一旦稀薄,連機器的反應都將“慢半拍”,而隧道內的含氧量更是只有平原地區的三分之一。在沒水沒電、機械設備動力下降40%的情況下,大家一起住帳篷、喝冰水、吃泡面,在煎熬中才建成了項目駐地。后來,為了解決供氧問題,項目部花了270萬自建了氧氣站,一條直徑1.8米的巨大管道,成為了保證工人施工、機器運轉的“秘密武器”,可以源源不斷向隧道里面輸送氧氣,盡管隧道內的供氧已經解決,但新來的員工,還是需要適應高原施工,隔幾個小時就要出洞到項目的醫務室吸氧。
隧道剛進洞的130米就打得異常艱難,冰、砂混著塌落的碎石,結構松散破碎,一挖就大量涌水。由于缺氧,工人們只能幾班倒,才能保證24小時不停工,可每天進尺只有不到50厘米。“寧走鬼門關,不走雀兒山”的現實拍打著所有參建人員,也讓無數人心生膽怯。剛上高原,大家反應劇烈,頭暈胸悶、氣喘吁吁、睡不著覺,隨后血壓普遍升高,血紅蛋白超標80%。現場的工人,干不了多久就要停下來吸一會兒氧,作業人員換了又換,一些工人沒到項目部,就扭頭走了,“來這兒不是掙錢,是要命啊!”
高寒缺氧的氣候環境,施工道路的險峻崎嶇,復雜多變的施工難題,都是對建設者身體和心智的嚴峻考驗。經過3年艱苦卓絕的奮戰,2015年12月,隧道掘進至分界里程,這比計劃工期提前了8個月。而后,項目部又繼續跨標施工1743米,創造了累計主洞獨頭掘進4434米、平導掘進4419米的高原奇跡,為隧道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劉勛帶領團隊扎根高原,就是在用血肉之軀扛起藏區人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經濟發展的向往,“也許今生咱們不會再見面了,但我相信,凡是到過雀兒山的人,都不會忘記這里。”
為保障施工安全,雀兒山隧道避開了雀兒山最危險的地段,采取了許多人性化和環保的設計:隧道設置了可容納一輛消防車通行的、兼具隧道通風功能的平行逃生救援通道;隧道洞口設立了30米長的遮雪透光鋼篷,既可以利用日照對隧道洞進行加熱,也可以避免駕乘人員長時間在洞里行駛后視線與洞外的白雪反射不相適應;隧道內進行了路線的曲線設計,既可防止長時間直線駕駛造成司機的疲勞,又可避免大雪被風直接吹進隧道;為防地下水結冰,排水溝比路面低了兩米多;為不破壞環境,施工時,對植被進行了整體移植,施工完后又重新移回,同時設計和建設中還特意將洞口兩端引道的路基整體抬高,以消化掘洞棄渣。
除了安全保障,王劉勛還鼓勵項目職工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效,隧道施工克服環境困難,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共計20多項,有高寒地區的空壓機房熱能回收利用系統、隧道工字鋼鋼架施工的治具、一種隧道二次襯砌施工用氣囊封端技術、高海拔高寒地區隧道施工用通風升溫系統等,為國家高原地區工程施工積累了大量經驗。
2017年9月26日,在上千名工程參建者、設計方、德格縣周邊群眾見證下,7000米長的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長公路隧道終于通車運營,而藏區人民十分鐘穿越雀兒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五年艱苦卓絕的奮戰,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讓世界向“中國基建”發出驚嘆。國道317線雀兒山隧道工程榮獲國際隧道協會2018ITA年度工程大獎,這也是中國公路隧道首次獲得此殊榮。工程還入選2019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典工程、2022中國新時代100大建筑,也終于為數千名奮戰在高原的英雄們畫上一幅不虛此行的滿意答卷。
如今,王劉勛被評為中國中鐵勞動模范、陜西省勞動模范。在他的帶領下,憑借著參建雀兒山隧道傳播的“美名”和積累的高原施工經驗,中鐵一局先后中標并建設了石渠、白玉、色達等縣區的120多條通村公路,累計里程1600公里;參與建設川西多條國道建設,在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中,弘揚了“開路先鋒”精神貢獻了中國中鐵力量。十一年的高原筑路歷程,也確立了中鐵一局“高原筑路 一路爭先”的品牌形象,更為中國中鐵在川西高原乃至西南地區插下堅定的“開路先鋒”大旗。 朱煜喆/作 朱煜喆/演講